清凉山情思 □周恩成

来源:河南日报 时间:2021-11-21 07:39:20 

  “百年积弱叹华夏,八载干戈仗延安。试问九州谁作主,万众瞩目清凉山。”

  2021年春,我走进革命圣地延安,登上陈毅在党的七大开幕时吟诵的清凉山,心潮翻滚,情思飞涌,久久不愿离去。

  在延安清凉山,我的情思里高高飘扬着鲜艳的党旗。因为这里是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摇篮,是名副其实的“红色新闻山”。遥想当年,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延安13载,中央党报委员会、新华通讯社、解放日报社、延安新华广播电台、中央印刷厂和边区群众报社……错落分布在这座位于延河北岸方圆约4平方公里清凉山的窑洞里。一大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丰富办报经验的大知识分子,带领一大批怀揣着救国理想和新闻梦想的有志革命青年,在这里工作、学习、生活。您听,“我们向着明朗的天空,我们向着广阔的星野,我们向着祖国的山河,我们向着无边的海洋,让党的声音自由奔放,让党的光芒照耀四方。我们是XNCR,我们是广播战士,人们播送党的声音,我们放射党的光芒。”这首唱响清凉山的《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进行曲》多么激情澎湃!您看,“马兰纸虽粗,印出马列篇。清凉万佛洞,印刷很安全”,这首谢觉哉赞清凉山上中央印刷厂的诗作,多么轻松诙谐!

  在延安清凉山,我的情思里深深凝结着鲜明的钢铁青。因为这里有党的光荣革命传统,是艰苦奋斗的“红色新闻山”。当时,新华通讯社和《解放日报》等报社的新闻前辈,白天采访搜集资料,晚上编写刻印。几个人共用一张办公桌,每天工作超过10多个小时,累了困了就挤在窑洞靠墙大通铺上睡觉,两人或三人合盖一床被子……解说员说:“新华通讯社口播科的3位编辑围着一张四方炕桌编稿,桌中间点着一盏小油灯,他们的鼻孔被油烟熏黑。新闻稿由机要通讯员送到19公里外的王皮湾录音、播出。机要员途中遇到延河支流西河夏天涨水,就要将广播稿用油布包好,顶在头顶泅水过河。”在如此艰苦条件下,新闻前辈出色完成了党中央和边区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,始终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。业余时间,他们纺线、织布、开荒种地,自制乐器吹拉弹唱,用敌人的炮弹壳打制冰刀,冬天在延河岸滑冰,夏天在延河里游泳……“太阳挂在宝塔山,延水弯弯在眼前。我们在这里工作,把革命的种子撒遍人间……我们就在这里生长吧,等待这种子生长,到胜利的明天!”您听,这清凉山上的《新华书店店歌》多昂扬!多励志!多豪迈!

  在延安清凉山,我的情思里轻轻飘荡着鲜亮的七彩虹。因为这里有活泼泼的新鲜气象,是紧密联系群众的“红色新闻山”。您听听,“有个好朋友,没脚就会走;七天来一次,来了不停口;说东又说西,肚里样样有;交上这朋友,走在人前头”,这就是共产党办的备受延安百姓喜爱的《边区群众报》。您看看,“一九、二九,合门叫狗,种田锄地全靠一双手。三九、四九,冻破石头,交了公粮回家走,过年的东西样样有……”这就是咱们《边区群众报》刊登的民间顺口溜。如今,我们走进了新时代,但清凉山上提炼的“编辑人员要轮流到群众中去,记者要经常到群众中;要使报纸群众化,就首先必须使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群众化;报纸群众化的方针,应该十分明确地在思想上肯定下来”这条要求,依然值得汲取、传承和发扬。

  在漫天的霞光里,缓步走下清凉山,回望延安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前矗立的汉白玉雕像,凝视雕像旁石碑上镌刻的毛泽东同志“深入群众、不尚空谈”的题词,心潮难平,情思萦绕,久久,不愿离去……

关于我们  |  媒体合作  |  广告服务  |  版权声明
地址: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:450000
联系电话:0371-55313503 联系邮箱:hnshw888@126.com
版权所有·河南新网 Copygight © 2021 henanxinwang.com/ All Rights Reserved.

豫ICP备202102083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