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板岩奇遇 林州石板岩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,太行山麓。境内四垴八崭、二十八道深沟。群峰环抱,沟壑纵横,悬崖峭壁,道路崎岖。有个顺口溜道: 石板岩 山磊山 出门全靠肩膀担 …… …… 过去,山民出门全靠肩挑背扛,且冬春季常有大风肆虐,一不小心就掉进山沟;这里的人愁吃、愁穿、愁就医,买难、卖难,讨媳妇难。而且常有兵匪烧杀抢掠,老百姓苦不堪言。 新中国成立后,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,逐渐改变这里的穷困面貌,群众生活大有好转,独特的石板岩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,也成了太行山写生基地。但是,山里的年轻人还是向往外面的世界,渴望到大城市去工作,去生活,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家住省城近郊、毕业于本科院校的朱全美会来到深山沟里的石板岩供销社工作。 我是在采访石板岩供销社认识她的,那天我们在北河地村供销分店吃饭,一个姑娘给我们倒水,开始我没注意,以为是地河村分店的供销社人员,当陪同我们采访的供销社监事会主任石建宏给我们介绍说,姑娘是他们的副主任朱全美,老家中牟县的。我的心怦然一动,没想到会在深山遇见老乡。我有点不礼貌地截断石主任的话直视姑娘了。 个不高,圆圆的、白皙的、稚嫩的面庞,优雅的表情和纯洁的眼神,脑后一撮晃荡的马尾辫,显示出她的气质和涵养,接着是我问:你是中牟的?你是中牟哪个村的?你多大了?什么时候来这里了?当朱全美不慌不忙地回答后,我吁了一口气,心问自己,是不是失态了?但是,他乡遇故知,深山遇老乡,遇见了中牟人,遇见了奇女子,心情怎么会不激动呢? 在苦难中成长 1987年3月,朱全美出生在中牟县张庄乡吕坡村一个农民家庭里,家里有父亲、母亲和哥哥。父母身体很差,但为了维持生计,每天早出晚归,天不亮就下地干活,太阳落山了才回家。小全美4岁就跟着父母下地干活。父母背一大篮草,小全美就背一小篮草,像只小板鸭,两只脚啪哧啪哧地跟在父母身后。他们的地离家三四里的路,等到家的时候,村里人已经端碗吃饭了。站在街上哧溜哧溜喝着汤,咕歪咕歪吃着馍的大娘婶婶大嫂们开玩笑说,全美,别压得将来长不高了,找个婆家没人要……小全美把头一歪,说,我不嫁人。引得在场的人一阵哄笑。 到了上学的年龄了,妈妈把小全美送到学校。有一年,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老师送回家了。她当时没有哭,也没有感到丢人,她知道家里穷,没钱供应她兄妹三个孩子念书。大哥、二哥,初中没有读完相继辍学,她坚持念完了初中。但是家里贫困,使她不能继续上学了。倔强的全美却没有放弃读书的念头,中考完的第二天她就去了辣条厂打工了。串串香的这款辣条需要穿上竹签,当时她的左手被竹签扎满洞,明明是小手却成了“大猪蹄子”,虽然戴着手套,可是盐和辣椒粘到手上的灼热感和刺痛感让她的头上冒汗。晚上回到家,家里人都睡了,她还这只手摸摸那只手,那只手摸摸这手,疼得她不能入睡。就这样她坚持了一暑假,挣到了高一的学费去上学了。 父母看到女儿吃那么多苦,十分心疼,在她读高二高三的时候,家里东拼西凑,给她交了两年学费,使她读完了高中。高考时她以611分的成绩考入了河南科技学院。可是,当她接到录取通知书时,一年4400元的学费又让父亲犯了难。这时叔叔找人给她凑够了大一的钱。上大二时,家里实在拿不出她的生活费了,她开始半工半读,暑假时进厂打工。记得去山西富士康打工时,由于水土不服,还要上夜班,工作繁重,吃不下饭,两个月瘦了30多斤。当时23岁的她仅有70多斤,说瘦得皮包骨头一点不假。打工结束回到家,妈看到女儿的样子,抱住她哭了。女儿,你遭多大罪啊!她却安慰妈妈:妈,没事,这不是好好的吗!我两个月把这一年的学费都挣回来了。 麻绳专挑细处断,厄运专找苦命人。2011年,积劳成疾的父亲突然去世了,父亲是家的顶梁柱,对于一个贫困家庭失去这根顶梁柱等于什么?等于天塌了。那些天,全美感到暗无天日,开始对一切感到麻木、绝望,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动力。她不吃不喝,恍恍惚惚,有一次走入车流,险些丧命。也就在这一天,她清醒了,她想到了母亲,如果母亲失去了她,该是如何的悲痛,说不定死的心都有。没有了父亲我还有母亲,我还有亲人,我要照顾她,我不能再留下遗憾,我要振作起来…… 她在心里呐喊着。 坚强不是天生的,而是经历风雨后的选择。 朱全美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,她能战胜一切困难,走向辉煌。 走进山中 2012年,朱全美第一次来到石板岩。之前,由于家境贫穷,她从来没有出来旅游过。这次假期,几个同学软磨硬拉才把她叫出来。 石板岩,一个深藏于太行山腹地的古镇,仿佛经过大自然精心雕琢一样,两山中间的河流如一把锋利的刻刀,将大峡谷切割得深邃而壮观。大峡谷清新如洗,山峦叠翠,草树葱茏,水流哗哗,潭水清幽。朱全美有些目不暇接了。大自然的奇迹,山里的人艰苦倔强,有点像她的人生,所以2013年大学毕业她选择了林州,2014年进入林州市太行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。2019年应供销社主任邀请到石板岩供销社担任会计。 当时,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她连会计证都没有,竟然上任这一职位。为了不让外人说“先上车后买票”,她每天晚上学习到12点,早上五点半准时起床,再看会儿书,然后去上班,就这样,她用20多天时间考取了初级会计证。在当时,她认为只要考了证,做了账就可以了,谁知来到石板岩供销社需要十八般武艺,得样样精通。 扁担精神 扁担精神起源于石板岩供销社。1946年6月,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四名山里汉子靠一根扁担起家,发动群众集资入股创办起山里第一家供销合作社,从此,他们每天肩挑扁担绕山转,为山区群众送去生产生活用品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一根扁担不离肩,在一代又一代供销合作社人的行动中传承。 朱全美进入供销社第一课就是挑扁担,扛化肥送货。时至今日,让人们很难想象还有地方不通公路,还需要人背肩扛。可是到了石板岩供销社挑担送货是上班的第一课。朱全美被安排上山送货,一根扁担两个篓,生平第一次担四五十斤的货物,出生在平原她感觉很吃力,尤其走入弯弯曲曲的山路,篓子左右晃,身子趔趄,篓子会把她带偏。她心里十分害怕,怕掉下山崖,走得非常小心。可是,还是出现了意外,拐弯时一不小心滑下山坡,手臂擦破皮,肩也被压得肿起来。那一刻,她后悔了,后悔不该来林州,更后悔不该来石板岩供销社。她竟然哭了起来。可是,当她看到乡亲们端水端饭捧出花生和核桃热情招待她们时,她被这动人场面深深打动了。她背过脸抹去眼泪,心里暗暗发誓:我一定坚持下去,为这里的老百姓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发一份光。 石板岩土特产丰富,由于山上村民们不懂,把蒲公英、葛根等药物当成了杂草;山楂、黄梨、核桃落到地上成了大树的养料;为此,她和大家一起利用扁担精神这一金字招牌,为农民打造农产品优质品牌。先后对本地生产的核桃、柿饼、花椒、香菇及名贵中药材进行挑选分类,精细加工,注册“扁担精神、石供社、石板岩供销社”等图形和文字商标,制作了精美包装,使这些农产品成为城市人眼中的“香饽饽”。近几年,每年全社为山区群众推销各种干鲜果品810吨,中小药材210吨,总值380余万元,农民从中受益匪浅。扁担精神这一企业文化精髓也转化为知名农产品品牌,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。 让朱全美自豪的是,她还是扁担精神纪念馆的讲解员。 2019年扁担精神纪念馆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,她进行了上千次讲解,每次都得到游客的好评。她把每次讲解都认为是自己的新生。2020年4月为林州市委领导讲解时,领导们深受感动。 随着发展,让人们感到纪念馆馆内狭窄,停车不便,各项软件和设备跟不上现在要求,为此,社里决定新建扁担精神纪念馆。这是扁担精神纪念馆的第四次移馆,资金紧张。第三次建馆已经欠账800多万元,这次新建还需自筹资金,为了让财政局捐款,朱全美就成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,每天往返财政局、自然资源局、县供销社,为了节约资金,小电车成了她唯一的交通工具,一有什么信息,她就立马启程。寒冬腊月,北风刺骨,冻得手指失去知觉,不能弯曲,双膝被风吹得冰凉,最后落下关节炎。就这样,奔跑四年,自筹资金建成了扁担精神纪念馆,占地6169平方米,建筑面积6388平方米。 从不退缩 2020年疫情来临,经济萧条,供销社的租户纷纷提出退租,闲置的房产、利息的支出,让供销社举步维艰,此时领导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,把闲置的资产拿来开旅店,于是,朱全美委托正方财税注册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供销宾馆,为了节约资金全员参与,每日打扫维修清洗铺床,因社内只有她一名女职工,且最为年轻,职工们就认为女的在干旅店方面是擅长的,即使她已经怀孕,依然按照同工同酬的制度一起参与生产。当时,她怀孕8个多月。时间已经到了冬天,由于男人们穿得厚,手臂粗,修马桶的任务就轮到她的头上。她每天扶着肚子,跪在地上拧螺丝、放水、接水管,特别难受时,吐完继续开始。2021年2月,由于积劳成疾,身体彻底垮了,被紧急送往医院。那次输了两袋血,保住了生命。 2022年意外怀孕,没有狠下心,留了下来。可能就是命吧,每次怀孕,每次社内总要有紧急事情处理。自这次怀孕开始,社里的诉讼不断。由于农行贷款催要挂账停息账务,身为会计,起诉的案件跟财务有关,她又一次被推在前面,从林州市人民法院,到安阳市中院,后来到河南省人民法院,每天都是在准备资料的路上,过着紧张又刺激的生活。2023年,因为花岗岩厂被侵占,供销社作为原告起诉对方,由于资料都在柜子底层,只能跪着整理。2023年7月20日,开庭前为了整理资料,早上5点起床,到下午5点半庭审结束。喝了一袋奶,她几乎晕厥。7月21日,她实在受不住了,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医院,肚子开始隐隐作痛。由于医生疏忽,最后一次检查时,肚子的疤痕厚度是0.1毫米,相当于一张A4纸厚度,当时医生问了:“都成这样了,不感觉疼吗?这要是撑开你可咋办呢?”现在想起来后背发麻,庆幸的是捡回了一条命…… 朱全美入职石板岩供销社6年,尽心尽力,认认真真,兢兢业业,用自己的才华、智慧和毅力,发扬扁担精神,坚韧不拔,创新发展,不断升华自己,为振兴石板岩供销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 石板岩的四月,阳光灿烂,春风漾荡,绿装披挂,一幅幅清新脱俗的画面,让人感到她的真挚纯朴,坦荡无私。此刻,朱全美正站在供销超市对面的山坡上,她俯瞰石板岩全景,心中感慨万千。如今,她已把石板岩当作她的第二个故乡,她要在这里开花结果,把花香献给大山,献给可爱的山民;把果实献给大山,献给可爱的山民,让大山更加丰满雄伟,让可爱的山民丰衣足食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