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日,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学子组成法耘同耕实践小队,到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研学。 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馆长段双奇介绍:馆内有织布机、耧犁耙、煤油灯、太平车、牛笼嘴、铡刀、马灯……12万件,涉及农耕文化的吃穿住行玩乐等方方面面。这些老物件,不仅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文化宝库,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,使大家近距离触摸那些被岁月雕琢的农耕文明。这些农耕老物件的精美,蕴含着先人的智慧与汗水,是农耕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 学子们轻轻抚摸这些曾紧握在祖辈手中的农耕老物件,仿佛感受到了岁月赋予的厚重温度。 段双奇亲历了城乡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他感慨道:“每一件农耕生产器具的产生,都有一个发明创造的动人故事,都蕴含着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,都见证着我们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史。” 学子们说,参观“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”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。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,还让他们更加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家园。这些农耕老物件在无声提醒我们:唯有深刻认识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经脉,唯有主动投身法治乡村的建设洪流,才能让希望的田野在法治阳光的照耀下,孕育出更香甜的果实。 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馆长段双奇表示,我们应该将农耕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。薛宇君/文 孙天宇/图 |